《涸澤∣穗高岳∣前穂高岳》DAY-2/穂高岳/吊尾根/前穂高岳/重太郎新道

「涸澤」是日本熱門賞楓點,「奧穗高岳(穗高岳)」為日本第三高峰。此行在 2019 年 9 月底前往,第一天從上高地河童橋出發,沿著梓川大約步行 16 公里可以抵達涸澤,當時林相還沒完全乍紅,但可見朵朵紅葉,繼續切上圈谷稜線抵穗高岳山莊。
第二天從鞍部(穗高岳山莊)攀上穗高岳,沿著「吊尾根」續行至前穗高岳,刃稜被兩側圈谷切得陡峭,險峻破碎的地形有凌駕台灣十峻的架勢,下山則沿著「重太郎新道」返回上高地,沿途的山毛櫸艷黃,終於可以理解為何台灣山友會在秋天趨之若鶩的追山毛櫸。
《本文記錄第二天行程》

西穗高岳連峰與山毛櫸
《點擊地圖右上方框可另開視窗檢視地圖》

DAY 2 / 第二天 ▷ ▶ ▷ ▶ ▷ ▶
D2(1) 穗高岳山莊
因為前一天抵達穗高岳就下雨,霧茫茫沒看清山莊的環境。第二天一早醒來雲淡風不輕,才發現山莊座落鞍部的腹地非常窄,山莊的前後就挨著冰河地形的刃稜兩側,而且兩側都是碎石坡,不知道山莊地基到底打多深呀,感覺一個地震就可以把山莊搖下山。
但山莊真的很舒適,晚上沒有山友吵鬧喧囂,我睡飽吃好,早上6點就出發了!

D2(1) 往穗高岳的路徑,陡呀!

D2(1-2) 回首才發現穗高岳蓋在刃稜上 (對面山峰為涸澤岳)

D2(2) 穗高岳
從穗高岳山莊出發,大約走500公尺,上切200公尺即可攻頂穗高岳,穗高岳屬穂高連峰主峰 (標高3,190米),在日本為第三高峰,山頂設有「穂高神社」。穗高岳被三個圈谷圍繞,東北邊就邊是涸澤圈谷,三個圈谷把穗高岳削成角峰,我們繼續沿著東南稜「吊尾根」往「前穗高岳」走。

D2(2-1)穗高岳山頂

D2(2-2) 穗高神社

D2(2-3) 穗高神社

從穗高岳連接前穗高岳的稜線稱為「吊尾根」,吊尾根全程大約1.2公里,稜線兩側被冰河削成很陡峭的刃稜,行走刃稜上,兩側距圈谷底部高度落差少說1000公尺,這個規模比南湖圈谷大好多,視野好遼闊,一路賞景走起來真爽!

D2(2-4) 往吊尾根(前穗高岳)的方向走

D2(2-5) 危險地形皆有架設輔助設施

D2(2-6) 望向圈谷(岳澤/上高地)方向

D2(2-7) 走不完的碎石坡

D2(2-8) 前穗高岳指標

吊尾根沿途視野很遼闊,有時候我都覺得可以看到遠遠的上高地,行在其上很刺激,但看著往來日本山友都戴岩盔,我卻只綁一條頭巾,日本山友應該覺得我不知死活吧。

D2(2-9) 日本山友都有戴岩盔

D2(2-10) 刃稜險峻程度看起來真爽

D2(2-11) 遠眺上高地與燒岳

D2(2-12) 岩壁陡峭

D2(2-13) 從刃稜旁腰繞

D2(2-14) 從紀美子平遠眺燒岳(遠方山頭無植被的活火山)

D2(3) 紀美子平
走完吊尾根這段刃稜,接到一個三叉路,取上可單攻「前穗高岳」,取下經「重太郎新道」到「岳澤小屋」,若繼續往山下走即回到上高地。
我們先取上來回走完前穗高岳,續沿著重太郎新道下山。

D2(3-1) 紀美子平三叉路標

D2(3-2) 紀美子平旁奇岩

D2(4) 前穗高岳
前穗高岳海拔3090公尺,其東北方延伸出去的山脊即北尾根,第一天途經的屏風岩即此稜線末端。但我的視線完全聚焦在遠方的「槍岳」,山形真的好像中央尖,想著下次來日本爬山就是它了。

D2(4-1) 前穗高岳

D2(4-2) 遠方尖尖的槍岳

D2(4-3) 涸澤圈谷(小屋)與槍岳

D2(4-4) 走回紀美子平

D2(4-5) 雖然地形很破碎,但登山輔助措施很完善

紀美子平往下走到岳澤小屋這段路,在日本稱之為「重太郎新道」,這是一段陡峭攀登路線。我們在九月底前往,這片山域的山毛櫸整片變色成金黃!一邊下陡坡一邊拍照好過癮!

D2(4-6) 重太郎新道的金黃山毛櫸

D2(4-7) 遠方的燒岳與山毛櫸

D2(5) 長鐵梯
走到最陡峭的長岩壁了,心想這段路還好不是往上爬,不然一定氣喘吁吁吧,而這些鐵梯真的讓行進快很多,也讓山友攀登時更安全。

D2(5) 長鐵梯

D2(6) 長鐵梯

D2(6) 長鐵梯

D2(7) 岳澤小屋
走到岳澤小屋後,此行危險路段都走完了。這裡離上高地大概只剩2.5公里,緩下坡大約落差700公尺。小屋一樣有供應簡單的套餐與飲品,簡單吃完午餐就繼續下山往上高地。

D2(7) 岳澤小屋

D2(8) 岳澤小屋叉路
步道接到這裡,就回到一般遊客在上高地的步行棧道。

D2(8-1) 岳澤小屋叉路

D2(8-2)  終於又走到梓川畔

D2(9)上高地
大約在下午1點走回到上高地,回首再看看穗高岳,心想我剛剛從這麼遠的地方走過來。
這回體驗到日本山莊的完善,看到比台灣尺度更大的圈谷,行走冰河地形陡峭的刃稜,也讓我再回味一次2011年來過的上高地,很感謝朋友讓我當跟屁蟲,我想我還會再來日本爬山的。

D2(9)上高地

DAY 1 / 第一天 ▷ ▶ ▷ ▶ ▷ ▶請點選此處

看著日本的山岳旅遊成一系統 (包含政府、法人、企業等等),提供山友親山安全與完善的服務,實際體驗山岳環境保育和資源運用原來可以整合到這種程度。
原來自然環境的經營管理還有「美規」和「歐規」兩種,美國因為土地廣、人口稀、歷史短,自然資源管理在人為涉入之前,對於自然環境採用減少干預的方式。歐洲因為地狹人稠、歷史長,自然資源管理在人為涉入之後,因此會偏向資源管理方式。兩種管理思維都希望生態永續,但管理方法卻截然不同。
而台灣山岳管理比較偏「美規」,再加上山岳地區主管機關不同(國家公園、林務局、農委會、退輔會等等),各部會依據棲地保育又設有不同保護區,土地可以使用的法規與規則也不同,以至於台灣的山岳旅遊整合很困難。看看日本山岳旅遊經營管理模式,或許是一種可以借鏡和考量的方法。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