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坑古道》淡蘭古道中路/中坑拱橋/張家古厝/林家古厝

中坑古道沿著中坑溪(柑腳溪上游)而上,沿途溪水相伴,潺潺掠過古厝小橋。
先民在右岸溪畔堆砌出不規則梯田草原,溪谷被駁坎勾勒成一層一層的等高線。
由上往下看,層次田畝拾級而下埋入遠山,散步其間有如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。

中坑拱橋

中坑古道屬「淡蘭古道中路」,淡蘭古道為先民往來台北、宜蘭間道路,其中「淡」指清治時期淡水廳,「蘭」指噶瑪蘭廳。古道在台灣東北角發展出北、中、南三路,但三路之間亦有山徑交織成路網。其中「中路」以暖暖為起點,越嶺跨過基隆河流域、雙溪流域、北勢溪流域、最後從外澳進入宜蘭,而中坑古道屬雙溪流域跨北勢溪流域越嶺道。

張家古厝

淡蘭古道近年經政府與民間合作,以手作步道方式進行修復,讓民眾走訪古道體驗先民的生活痕跡。而中坑古道以往是茶商行走的捷徑,亦是柑腳與泰平居民往來道路。本次行程從中坑橋出發,順著山徑沿中坑溪往上走,途經梯田草原、中坑橋、張家古厝,最終抵林家古厝後折返。步道沿途至少越溪三次,且沿路多有分叉,過民居後手機無訊號,強烈建議安裝離線地圖後再前往。


中坑古道 (點擊地圖右上方框可另開視窗檢視地圖)

(1)中坑橋/中坑古道入口
入口中坑橋旁空地大約可以停房車六輛,周邊有流動廁所,中坑橋下中坑溪床已整治平坦,這裡在夏天應該是親水的好地方。

中坑橋旁空地大約可以停房車六輛

中坑橋

橋下中坑溪 (柑腳溪上游)

(2)橋
繼續沿著中坑溪走,從入口大約走200公尺可以接一橋跨越溪流,路寬足夠通行一輛車。

橋跨越中坑溪

清澈的中坑溪

走著走著看到兩個水泥柱子,看起來這裡之前裝了一扇大門,而土地公廟就挨在柱子旁邊。

水尾土地公廟前

(3)水尾土地公廟
依據雙溪鄉誌記載,水尾土地公廟 (中坑水尾福德祠) 建於明治38年 (1905)。若沿著中坑古道繼續往上走到中坑頭鞍部 (雙溪流域與北勢溪流域分水嶺),還有另一水頭土地公廟 (中坑頭鞍福安宮) ,兩個土地公廟在中坑古道一南一北,成為先民的精神寄託。本紀錄僅走到林家古厝,故未見到水頭土地公廟。

水尾土地公廟 (中坑水尾福德祠) 

(4)民居
離開水尾土地公廟後約300公尺,眼前居然看到炊煙,走著走著看到一戶民居,屋主告訴我他姓張,從小住在山上古厝,但居民都外移後,山上梯田都廢耕了。
張大哥還跟我介紹了,沿著中坑古道往上走,可以先看到張家古厝,再往上走會看到林家古厝。其實我是臨時起意來走中坑古道,以為這裡只有一棟古厝可看,聽到張大哥這麼講,心理決定這回至少要走到林家古厝。

民居炊煙

張氏民居

(5)指標/柵欄
過了民居往前走沒多久,看到了新北市政府設立的「淡蘭古道」指標牌,指標旁居然有柵欄,心想這柵欄要是要擋什麼?走過柵欄之後立刻越溪從左岸到右岸,自此之後進入小山徑。

淡蘭古道指標

指標旁柵欄

越中坑溪從溪左到溪右

走入小山徑

淡蘭古道-中坑古道指標

(6)攔水堰
從柵欄往前走大約走200公尺,抵達攔水堰,這裡可以沿著攔水堰過溪。

攔水堰

(7)青蛙石
過攔水堰沒多久,開始進入梯田區,迎接我的是一顆青蛙石,石頭大概有一人高,這顆石頭是中坑古道的地標之一。繼續深入古道走,眼前所見是一階一階駁坎圍出的梯田,步道沿著梯田緩慢上升。

青蛙石

梯田區

走著走著,路上開始出現一坨坨的牛便便,突然在一片草原遠遠看到三頭水牛,兩頭大水牛和一頭小水牛,這才回想起來,原來前面看到的柵欄是在圍水牛。

古道上的牛便便

古道上的水牛

(8)中坑石橋
這個石拱橋近期由新北市政府承修,採傳統工法以石塊堆疊而成,樸實簡約的造型對中坑古道有畫龍點睛的效果,甚至成為中坑古道的識別符號,忍不住就喀嚓喀嚓一直拍。

中坑古道拱橋

梯田草原旁的石拱橋

(9)石駁坎
步道繼續沿著梯田往上走,沿路皆可見梯田邊緣石砌駁坎,有些駁坎疊的比一個人來高。走過拱橋之後,古道分成兩條路徑,一路徑靠近溪邊,另一路徑走入梯田區,但兩路徑最後會合,因此只要一直往上走就可以。

石駁坎

石駁坎

中坑古道梯田區

(10)越溪
梯田區兩條路徑在越溪處會合,越過中坑溪之後,步道坡度漸陡,但張家古厝也就近了。

越過中坑溪

中坑溪小水潭

(11)叉路口
越溪前行約100公尺,抵達叉路口,此叉路可達中坑溪支流大夯瀑布,但我未走訪大夯瀑布,繼續往張家古厝方向走。

叉路口

(12)張家古厝
從叉路口約再前行 100 公尺可抵達張家古厝。相信山友走訪中坑古道就是想看看張家古厝,古厝目前留石砌地基、門緣、部分石砌屋牆,還有一個石磨和石臼。
古厝前庭園未被蔓早淹沒,坐在石凳上沖杯茶,想想先民住在這裡遺世獨立,有水源田畝自耕自食,行走中坑古道到市街交易,看著荒頹的石厝,似乎先民的影像呈現在眼前。

張家古厝前庭院

張家古厝石門緣

張家古厝石牆

張家古厝前石磨

石磨

石臼

張家古厝內蔓草

張家古厝石砌隔間

枝葉佈滿門緣

張家古厝庭院石椅

(13)叉路
因為登山口民居張大哥跟我說,中坑古道總共有兩間古厝,所以我繼續往山上走。
離開張家古厝後步道逐漸陡上,大約走400公尺抵達中坑古道西線叉路口,由於林家古厝在古道主線上,且離叉路口不遠了,所以我沿著古道主線往南 (中坑頭鞍部) 走。


(14)林家古厝
離開叉路口不到 100 公尺,林家古厝就坐落在古道旁。但林家古厝主體並未緊鄰著古道,而是連著一條小徑,若行進太快可能就會錯過了。
林家古厝庭院和範圍比張家古厝小一些,但顯得恬靜隱蔽,不知道林家的後代,是否像張家後裔還住在雙溪柑腳。

林家古厝庭院與石砌步道

林家古厝遺址

林家古厝石墻

(15)柵欄
路過了林家,若繼續沿著古道往南走,很快又會看到柵欄,這大概是圈養水牛的南界吧。


(16)水源
離柵欄不遠處,抵達中坑溪上游,這裡應該是過往林家主要的取水水源。


離開水源後,原本想要繼續沿著中坑古道走到中坑頭鞍部,鞍部那裏安著「水頭土地公廟 (中坑頭鞍福安宮)」,和古道入口的「水尾土地公廟 (中坑水尾福德祠)」 一南一北受護著往來旅客。但本次屬臨時起意獨自而來,沒有預留太多時間,再加上車子停在入口,所以我從水源處附近就原路折返了。
回程路上,三頭水牛從草原區走到古道上覓食,近看才發現兩隻水牛真的好大頭!

中坑古道上的水牛

走訪中坑古道前,記得某次瀏覽FB時,滑到"柑腳城"空拍影片,納悶這座"城"在那?透過google map在雙溪找到一個地名"柑腳莊"。影片的村莊穿梭在密林,小徑蜿蜒傍著溪流,時而冒出山澗與古厝,我開始尋找柑腳週邊的健行步道,於是乎我走訪了中坑古道,除了驚喜地穿梭在古厝、梯田、小橋流水,亦遙想百年前先民在古道上的生活樣貌。

過往提及淡蘭古道,往往直接聯想到草嶺古道,但草嶺古道僅是淡蘭古道北路其中一段。先民開墾台灣東部的道路網,涵蓋了台灣東北角的水域和山域,並沿著基隆河、雙溪、北勢溪,在蜿蜒的等高線,翻山越嶺到蘭陽平原。迄今淡蘭古道逐步修復成為國家級綠道,其中的北路和中路主要分布在瑞芳、平溪、雙溪、貢寮一帶 (日治基隆郡境內),並在東北角山域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小村落。中坑古道則屬淡蘭古道中路之一段,若只想體驗中坑古道精華段,可以沿著中坑溪走到張家古厝即可,古道於張家古厝之後越嶺逐漸變陡,若體力不勝負荷可量力而為。但行走仍要小心越溪涉水,走在梯田區沿著路徑走避免迷路。

留言